成都金堂:100万个金龙大红灯笼完成交付******
中新网成都1月12日电 (邹立杨)连日来,在成都市金堂县金龙镇鸿发灯笼厂,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映入眼帘,到处挂满了红彤彤的灯笼。生产车间里,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着,打灯笼套、串灯笼架、绑灯笼、拉金丝线、晒灯笼、做装饰、挂配件、贴上装饰物,一个看似简单的大红灯笼就制作完成了。
金龙镇鸿发灯笼厂负责人陈洪说,鸿发灯笼厂主打产品铁口断灯笼的产量,比去年翻了一番,现在都是加班加点为客户赶制春节所需要的灯笼。
100万个金龙大红灯笼完成交付。 金堂县融媒体中心供图在生产车间一旁的灯笼展示厅,近百种样式、大小不一的灯笼,喜庆红火吸引了不少商家前来订货。
作为中国年味中最具表现力,象征着团圆、兴旺的红灯笼,目前已迎来生产消费的旺季。从2022年的9月开始,陈洪带着120名工人到现在已经生产了100万个灯笼,且全部交付。下一步,金龙镇鸿发灯笼厂还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,让金龙镇的红灯笼照得更广、更远。(完)
(新春见闻)走近国家级非遗摆手舞:起舞“阳光照耀的山坡”****** 中新社湖北来凤2月2日电 题:走近国家级非遗摆手舞:起舞“阳光照耀的山坡” 中新社记者 郭晓莹 “舍巴喔(摆手哟)!”农历正月初十,在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,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摆手堂里,“鼓王”彭承金一声吆喝声,划破了土家山寨的宁静。 “恩祖勒玛(来哒)!”20多位村民高声应和,围着“普舍树”,踏着铿锵的鼓点跳起了摆手舞。 锣鼓声中,众人甩同边手,迈同边脚,躬腰屈膝,蹁跹进退。74岁的彭大丙老人是男性舞者中的佼佼者。他的舞姿干净利落,粗犷有力,质朴刚劲,有“龙行虎步”之风。 “别看我年纪大,只要锣鼓一响,我就要跳。”老人说,跳摆手舞就是要吃力(使劲)。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摆手舞是流传于酉水流域土家族的一种祭祀舞蹈,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讲述土家族的民族迁徙、狩猎征战及农事活动的故事,已传承千年之久。清朝土家族诗人彭施铎曾描写其场面:“福石城中锦作窝,土王宫畔水生波。红灯万盏人千叠,一片缠绵摆手歌。” 诗中的“福石城”就是来凤县百福司镇。“舍米湖”是土家语,意为“阳光照耀的山坡”。舍米湖村是原生态摆手舞的发源地,村里600余人,上至耄耋老人,下至垂髫孩童,皆会跳摆手舞。 “土家鼓王”彭承金是舍米湖原生态摆手舞第27代传人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,彭承金数百次亮相各类舞台,传授摆手舞上千人次。 多年来,彭大丙、彭承金一直致力于保护、传承、弘扬摆手舞文化,展示摆手舞风采。他们和村民一起“摆”进了上海世博会、西安世园会,“摆”到了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等国家。 彭承金说,摆手舞带着土家族人从乡野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。 然而,随着村民越来越多地走出大山读书、务工,传承人群自然降低,摆手舞也一度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。“摆手舞的传承应是开放、面向未来的姿态。”百福司镇镇长汤超说。 为保护传承摆手舞,来凤县设立了百福司镇文化生态保护区。该镇实施“土家族摆手舞”传承计划,组建了全民摆手舞教学队伍,推动摆手舞进机关、进学校、进企业、进景区、进社区、进农村,让饱含了土家族历史积淀的摆手舞,融入今天的生活现实。 年后,舍米湖村日渐恢复宁静。“哐咚咚、哐咚咚”的鼓声,却依旧在群山间回响。(完) 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 [责编:天天中] 阅读剩余全文() |